花式鱼

瓜类病害是观赏鱼,尤其是金鱼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如果治疗不及时,死亡率高达90%。所以要及时发现和治疗。下面小编将介绍一些瓜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。 根结线虫属于口蘑、糠虾、羌活科和根结线虫。幼虫期和成虫期的体型和大小差异很大。成虫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,体长0.35 mm ~ 1.0 mm,体宽0.3 mm ~ 0.4 mm,虫体柔软,可随意变形,全身被短而均匀的纤毛覆盖。腹面前端附近有一个“6”字形的细胞口。螺旋口由5 ~ 8行纤毛组成,逆时针旋转至咽部。在身体的前半部分,有一个马蹄形和香肠形的核,小核呈圆形,与大核紧密相连。细胞质外层有许多微小的收缩液泡,内层有许多食物颗粒。包囊内最初成熟的幼虫呈圆形,经过一定时间(约5 ~ 8小时)后开始活动,身体逐渐变长,前端尖,后端圆,最前端有钻头。 刚从囊肿里钻出来的幼虫身体呈圆柱形,但很快就变成了平底状,中间部分向内收缩。除了被短而均匀的纤毛覆盖,身体后部还有一根长长的尾毛。位于身体前半部的可收缩的大液泡。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,多位于身体后部;细胞核是球形的,位于身体的前半部分。身体前方的腹面有一个“6”字形的原始细胞嘴,在“6”字形的缝隙处有一个椭圆形的反射器。瓜虫生活史为了防治瓜类病害,只有了解瓜虫的生活史,才能事半功倍。 根结线虫一般可分为营养期和孢囊期。营养期,幼虫钻入寄主的皮肤或鳃瓣后,吸收寄主的营养而生长,形成白色脓疱,即肉眼可见的白斑,故称为白斑。瓜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虫在寄主组织中可以分裂繁殖,通常不均匀地分裂3-4次就停止了,但这种繁殖方式不是主要的。主要的繁殖方式,就是成虫离开鱼,在水中游一段时间,然后停在原点旋转。很快,身体分泌出一种无色、透明、有弹性的囊肿,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,沉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。当环境不舒适,特别是低温时,囊肿不是立即形成而是先分裂,有的中途死亡,有的中途分裂到一定数量产生囊肿或不形成囊肿。囊肿形成后,虫体不断向内翻转,而细胞核慢慢缩短变圆,细胞核离开细胞核,细胞口趋于消失。包囊形成2 ~ 3小时后开始分裂,开始时一般分为两部分,产生数百或数千个纤毛幼虫。但有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,尤其是温度的影响,划分可能会不均匀,同时划分速度也不一样。幼虫形成后,需要休息5 ~ 8小时才能开始活动。一方面,它们分泌一种酶来溶解囊肿,这使它们失去弹性。同时,他们用钻头突破囊肿。水温在15 ~ 20℃时,孢囊开始形成幼虫,直至破壳而出。一般需要23 ~ 25小时,水温在3 ~ 7.5℃时,160小时后即可孵化。新孵化的幼虫在24小时内感染率较高。15 ~ 20℃时感染率最高。 从幼虫发育到成虫一定有一些变化。一是幼虫期只有原始细胞口区,细胞口尚未建立。随着虫体的发育生长,反光板左侧形成袋状细胞咽,而反光板逐渐消失,司钻缩小消失。睫状线不仅数量增加,而且有分支。大核逐渐延伸成香肠状或马蹄形,小核向大核靠近呈圆形,最后两个核重叠。瓜类病害的疫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,造成了很大的危害。无论鱼的类型如何,它都可以从鱼苗到成鱼发生,尤其是在小水体或高密度养殖中。流行期长,水温15 ~ 25℃,可发生在早春、深秋和冬季,严重危害金鱼的安全。当水温下降到10℃以下或上升到28℃以上时,虫的发育停止,这样瓜类病害就不会发生。从宏观上看,葫芦科疾病的症状是,当葫芦科植物侵入金鱼皮肤、口、鼻、鳃的表皮时,吸收宿主的营养而引起组织增生,并产生大量粘液形成脓疱。鳃、皮肤和鳍上的脓疱是肉眼可见的白斑。严重者全身似乎都被白粉覆盖。小瓜虫侵入鱼的角膜,严重时会失明。生病的鱼独自游泳,行动缓慢,反应迟钝或经常蹭水植物和石头来除掉小瓜虫。患病鱼食欲不振,呼吸困难,严重者停止进食甚至死亡。 瓜类病害防治瓜类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,治疗为辅,发现鱼病及时治疗。首先,预防措施如下: (1)放鱼前严格对养鱼水进行消毒。鱼缸、水族箱等小规模养殖水体清洗干净后,用5%盐水溶液浸泡24 ~ 48小时,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鱼;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水体,如水泥池、土池等,应彻底清洗,用生石灰消毒,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公斤,pH值达到8左右后放鱼。 (2)每半年撒一次生石灰,使池水20ppm在繁殖期;每月撒一次盐溶液,使池水达到下午5点。 (3)对于大型养殖水体,每月一次,全池泼洒干辣椒和生姜,使池水分别为1.5ppm和1ppm。使用前,将花椒和生姜加水煮沸30分钟,冷却后用水稀释,撒在整个水池中。其次,要及时治疗鱼病。北京宝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啄木鸟系列观赏鱼药“白斑净”,对治疗白斑病有特效。本品的用量应根据水温确定。一般水温在10 ~ 25℃时,每100升水服用10毫升,每日两次,连续服用两天。水温在25℃以上时,使用5ml,5天后换水。对于严重的水体,在第一次处理后10天重复处理。

广告位不存在!
收藏 打印